奥古斯丁的《忏悔录》是一篇诗意浓厚的长篇祷文,自始至终以上帝为谈话对象,向上帝倾诉衷曲。作者在书中所着重的乃是分析自己灵性生活的每一过程,从幼年到少年,又从少年到成年各阶段的发展情况。在这方面作者很像一个灵魂解剖家,把灵魂放在上帝的祭坛上,作精密而彻底的解剖,只是所解剖的不是别人的灵魂,而是他自己的灵魂。作者既然相信上帝乃是洞悉人心、明察秋毫的上帝,在上帝面前说话,还有什么可隐瞒的?因此,《忏悔录》表现了作者个人最真实的情感和人格,一点隐讳、一点做作都没有。历代以来均有着名传记文学作品出现,但是要找出一部不替书中人物文过饰非,不为自己扬善隐恶的作品,已经很不容易,至于专门以贬责自己,暴露自己罪行和弱点为内容的传记,奥古斯丁的《忏悔录》也许是基督教文学作品中仅见的一部。
《忏悔录》作于主后397年。全书分为13册(每册约略等于现代普通书籍的一章)。第一及第二册叙述他的幼年及童年,忆及童年时代他所喜爱的一些恶作剧的游戏,所喜爱的下流读物,和对师长及父母所常表现出的反抗态度。这一切,据作者自述,都使他看出人性上的败坏。第三册写作者在迦太基的学生时代。这期间他开始对西色柔(Cicero)的文学作品发生兴趣;常进出于戏院和娱乐场所,同时也开始接触摩尼教派的人。在往后10年间,摩尼教成为他的宗教,把他和大公教会的信仰隔离了。第四册写作者已经完成学业,初次在本乡塔迦斯特城(Tagaste)担任教书职务。这时他有了一个姘妇,二人同居,并生养一个儿子,这个关系一直继续到他悔改归主之前始结束。同时他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去世,他经验了从来未曾经验过的悲痛。从上面这两件事他感悟到人爱慕相对的善,如情爱或友谊等,往往超过爱慕那绝对的善–上帝永恒的爱。
第五册的下半部写他往罗马去的经过:他如何瞒着母亲上船,使母亲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悲泣;到罗马后他又如何害了重病,几乎带着一身罪债死去。第六第七册写作者在罗马及米兰二地情形。这时候他的母亲蒙尼加(Monica)已跟踪到米兰,和他住在一起。他在米兰仍旧以教授修辞学为业,也开始研究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说,对这一学派的思想方法颇有心得。不久他认识了米兰主教安波罗修(Ambrose),非常钦佩他的品德及学问,所以常去听他证道。这是他接近大公教会的初步。至于他在这时期的生活习惯和从前并没有什么差别,慈母的眼泪、规劝和祷告虽常常击打着他的良心,然而属世逸乐及一切诱惑却仍然牢牢地支配着他的生活,他内心的苦闷仿徨似乎是一天比一天严重。
第八册也许是《忏悔录》全书最重要的一册,因为这里记载着作者悔改归主的经过。第九册作者用一大部分篇幅写他母亲的生平。后世所以能够认识蒙尼加,知道她是历史上最伟大母亲之一,当然是靠奥古斯丁在这一册中那深刻动人的描写。事实上奥古斯丁的自传到第九册蒙尼加死后已经结束。第十至十三这四册中,奥古斯丁不再写个人的事迹或灵性经验,却用全部篇幅讨论哲学和神学问题。有人因此批评奥古斯丁行文之突然转换方向,对全书结构上说,未免不够严密。其实奥古斯丁从开始就无意把《忏悔录》当作一部个人自传,他的目的是在追寻自己思想上、信仰上,和灵性生活上每一改变的痕迹。到了他悔改归主,加入大公教会,他知道他的灵命已经坚立在磐石之上,也就是已经到达了他所追求的终点。从此以后,从第十册开始,他愿意把他的信仰织为一神学系统,贡献给当代及后世教会。
作者在悔罪中特别着重于分析青年期的犯罪心理。他诉说自己16岁时的放浪行为:有一天晚上他约同一群喜欢滋事的顽童偷进邻家果园,把园中梨树的梨子都摘光了,满载而出。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着想吃梨子,却是把偷来的都拿去喂猪,以此为乐。他在这里向上帝倾诉说:
“主啊,你知道我的内心,我犯罪不为别的,只是为了罪的本身。罪恶如同污泥,而我却爱它–我的灵魂极其卑下,情愿挣脱了你的掌握,向毁灭的路走去。实在说,除了羞耻本身之外,我并不想从羞耻的行为去得到什么……我也知道,如果是独自一人,我决不去做这类恶事,我喜欢有犯罪的伙伴,更高兴集体的犯罪行为……当有人发出“大家动手,一齐干吧”的号召,不争先去做恶事就觉得羞耻!”
奥古斯丁这段话表现了他对人类罪性有多么深刻的透识!
奥古斯丁于公元383年离开北非前往罗马。第二年应聘往意大利北部名城米兰去。在米兰逗留的时间虽短暂,然而对奥古斯丁来说,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。灵性与学问同样卓越的安波罗修主教给他的影响很大。此外,在米兰他常跟好友阿理培修(Alypius)在一起,讨论有关大公教会和信仰上的问题。阿理培修灵性上的光景和奥古斯丁颇相似,二人心中同有剧烈的争战,一方面渴慕属灵真理,另一方面又深觉自己信心脆弱,一切的挣扎似乎都没有效果。直到386年夏季某日,奥古斯丁在花园中得到了类似保罗在大马色路上的经验,他才完全改变过来。请听他的自述:
“当我从灵魂深处把往事一一搜寻出来的时候,好像有一阵极坚强的风暴从心头卷起,并带来了骤雨般的眼泪。我连忙从阿理培修身旁走开,因为我想独自痛哭一阵是比较适合的,而且我不愿意因他在场阻碍了我情感的发泄。他似乎也已经觉察到我那时的情景,因为我好像用哽咽的声音向他说了些什么。他就仍然坐在那里。
“我走开后情不自禁地仆倒在一棵无花果树下,眼泪像泉水涌出,作为献给你的祭物。我向你哀诉说,‘主啊,要等到几时呢?要等到几时呢?难道你的忿怒永不止息么?求你不再记念我过去的种种不义,因为它们还牢牢地抓住我。几时呢?主啊,为什么不在今天,不在这个时候拯救我,除去我一切的罪污呢?’
我口中喃喃念着这几句话,心里忧伤痛悔到了极点。
“忽然我听见邻近屋中有儿童的声音反复说著‘拿起来念!拿起来念!’起初我以为是儿童们游戏时唱的诗句,然而却是记忆中未曾听见过的。我连忙停止哭泣,站起身来,心想这必定是从你来的命令,要我打开圣经,读那最先接触到的章节。我曾听说安东尼因为读了福音书所载‘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,就必有财宝在天上,你还要来跟从我’那一段话而受了感动,改变成新造的人,归在你名下。于是我赶快回到原来和阿理培修同坐的地方,因为我在那里留下一本圣经。我立刻拿起圣经,念最先看到的经文:‘不可荒宴醉酒,不可好色邪荡,不可争竞嫉妒,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,不要为肉体安排,去放纵私欲。’(《罗》13:13-14)我不愿意再念下去,也实在无此需要。念完了这一段,似乎有一道光照射到我心中,把所有疑虑的暗影一扫而空。”
奥古斯丁于387年复活节由安波罗修施洗,正式加入教会。
前面说过《忏悔录》全书的体裁是一篇祷文,作者以上帝为说话的对象。所说的无论什么事,或什么问题,都没有离开过跟上帝的直接关系。他对上帝发出的感谢和颂赞也几乎都是优美的散文诗,对宗教文艺方面的影响,不下于对神学思想的影响。现在我们译介第九册的一段,作为正文的结尾:
“主啊!我是你的仆人……我是谁呢?我是什么东西呢?有什么邪恶不能在我的行为中找到?即使是在行为中找不到的邪恶,也都会在我的语言和意念中找到。可是主啊,你是圣善和仁慈的,你的臂膀把我从死亡的深渊救拔出来,且从我心灵深处把一切的败坏都清除了
……
“能够从过去愚拙的享乐中释放出来是何等快乐的事。从前我所怕失掉的,现在却以能够除去为至乐。你已经替我清除这一切了,你已经进入我心中,使我尝到那最真实的甘甜……现在我能够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向你说话,主上帝啊,你是我的光,我的富足,我的拯救。”